中新網上海新聞11月14日電(康玉湛)11月14日,地下蛟龍中鐵十四局上海機場聯絡線2標盾構隧道施工現場,助力盾構司機王震正操縱著長114米、長角重3200噸的體化“新穿越號”盾構機向前掘進,身后15000塊管片拼裝而成的地下蛟龍3000米成型隧道,不滲不漏、助力內實外美。長角 展開上海機場聯絡線線路平面示意圖,體化全長68.6公里的地下蛟龍線路連接虹橋與浦東兩大綜合交通樞紐,其中,助力長4939米的長角2標盾構隧道全線并行滬杭高鐵。 “滬杭高鐵是體化中國最繁忙的鐵路線路之一,最小行車間距3分鐘,地下蛟龍對盾構施工沉降控制要求極高。助力”中鐵十四局項目負責人葛照國表示,長角隧道與高鐵最小距離僅8.1米,為目前國內首條小間距、長距離并行運營高鐵的大直徑盾構隧道,施工難度大、標準高。 他們量身打造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“新穿越號”盾構機,優化施工組織設計,開發應用智能監測系統,對掘進過程中的周邊環境、地質變化等進行實時監控、實時分析,及時調整盾構機切口壓力、掘進速度、泥水參數等,實現了隧道最高日進尺19.2米、月進尺576米。 “積極融入國家發展戰略,緊扣‘一體化’和‘高質量’兩個關鍵詞,推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不斷取得成效?!睉{借著強大的科研實力和豐富經驗,中鐵十四局建設者駕駛著“地下蛟龍”,馳騁在這片活力四射的“江河湖海城”之下,助力“軌道上的長三角”建設提速。 超大直徑盾構海底對接、長距離獨頭掘進、高水壓海底穿越……中鐵十四局建設者攜帶“獨門絕技”直面諸多“攔路虎”,總結形成的“五大核心技術群”、“六大核心技術”,院士專家、技術研發、項目管理、盾構作業組成的“四支人才隊伍”,“互聯網+大數據”搭建盾構數據監控指揮中心等,都將為世界級工程的建設提供全方位技術支撐。 如果說鐵路讓城市之間的距離“近在咫尺”,那么地鐵的建設,則拉近了城市的每個角落,暢通了城市內部的“毛細血管”。 近年來,中鐵十四局建設者在長三角區域集結了超50臺盾構機,“盾行”在城市之下,服務于“軌道上的長三角”建設。 從“最強換乘王”上海地鐵18號線,到“縣域經濟首條全城穿越的地鐵線路”蘇州地鐵S1號線,再到上海、杭州、常州等長三角核心城市軌道交通的“連線成片”“加快成網”,中鐵十四局建設者駕駛盾構機下穿城市繁華區、地質復雜區,解決了一系列的施工難題,多次創造新紀錄、新標準。 在上海,地鐵23號線江川東路站已完成41幅地下連續墻施工,南匯支線5標段已完成394組三軸攪拌樁槽壁加固施工,兩項工程將串聯多個核心區域,加強沿線協同發展,助力長三角越來越“通”。